陈情令 作者:大米饭 知网和中科院,打起来了! 前不久媒体曝出消息,中科院因为不堪「千万级」续订费重负,停用了中国知网数据库,出处来自@红星新闻。 从内部邮件能看出中科院这口怨气也是憋得够久了,以至于形容订购知网的费用时都用上「巨无霸」这种词。 知网这边,收到风立刻开展对线。 昨天他们通告说明和中科院的合作没断,但本年度的续约确实还没完成,双方还在谈。 根据说明,知网给免费延长了服务时间。 所以,账面上双方现在合作还在,但未来不好说。 网传中科院停用实际是指「即将停用」。 另外,延长服务已经是它的突破, 在这之前,知网还没试过如此卑微。 去年12月,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老,因为发现知网侵权提起诉讼,最终胜诉; 诉讼过程堪比商战大片,这里取个选段。 赵教授在知网查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自己的论文,奇怪的是,他以本人身份登录后,居然被知网提示用户要付费才可以下载查阅,涉及文章多达100多篇。 问题是赵教授从没答应也没收过稿费。 但法庭上,知网这边居然解释自己「没有侵权」。 理由是他们已经给赵教授发表论文的期刊签过约,论文的数字化复制权等都打包卖给了知网,而且条款是白纸黑字写在期刊的投稿须知上的。 知网法律团队甚至拿出了交易记录。 所以是赵教授没看清条款吗?才不是。 人家不仅看了,还研究过。 投稿须知上写的,明明只告知了投稿人自己的论文会被「收录」进知网,却没说过要被拿来收钱。 打到最后,法院坚持判决知网侵权赔偿。 谁知,知网给杀了个回马枪。 他们在后续操作中,先是下架了赵教授的全部论文,再宣布往后不再收录对方任何成果。 好家伙,打不过就「封杀」。 知网在法律上败诉,但在学术界却赢麻了。 因为,赵老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作用几乎被抹杀。 以后有谁想看他的新论文,只能去订阅杂志报刊等,想查旧文献,遇上年代久远的指不定还得上图书馆。 和赵教授遭遇类似的还有作家陈应松,他更惨,三百多篇文章被知网用于传播盈利。 起诉吧,去年到现在光官司就打了69场... 搞学术钻研的时间,现在被这些的官非白白侵占。 不起诉吧,主要是看不惯知识被拿来捞金,明明自己的学术成果就是分享出来造福人类的。 但凡对知识有点敬畏的人都忍不了。 当然,光这点还不至于让「天下苦知网久矣」。 人们苦的,是知网的三宗罪。 1,是知网作为网站技术含量太低。 懂点计算机的应该能看出,知网的运行真没啥技术含量,但凡做过几年网站的码农都能随时再造出来个知网2.0。 本质上,它就是个学术性的线上图书馆。 2,是知网长期以来当版权流氓。 从商业本质上看,知网像是个版权代理商,但获取版权的手段却极其流氓,比方说和赵教授玩的文字游戏。 知网靠耍流氓,收揽了六千万份「独家」文献,其中刊登在核心刊物上靠谱的文章占比高达99%。 果然人不要脸则天下无敌。 3,是知网收费实在太贵。 目前知网下载普通论文的计费是五毛/页,但质量稍微好点的论文少说20页起步,算下来总价得十几块。 现在哪还有人查阅文献只看一篇就够的? 还有每个大学生毕业必用的查重。 在读本文有毕业生的,应该知道行情,据闻已经涨到三位数/篇的价位,硕博论文还会更高。 对没收入的大学生来说光查重就掏空钱包。 而且,查重价格还每年在涨。 所以知网贵不是它牛逼,而是因为「垄断」,这才是让人最气不过的地方。 这里还衍生出一个问题,垄断文献让大学不得不与知网合作互换资源,否则学术研究将会困难重重。 这让知网更有了坐地起价的底气。 大米饭深扒了下国内大学订阅知网的大概价位。 他们对北京语言大学收65万,对武汉理工收127万,对上海师范大学收将近80万。 收费不同主要是因为各学校需求不同。 知网最鸡贼的是,每次续订只签1年,然后每年涨价个10%到20%,理由是一年过去了文献库会「更新」。 武汉理工图书馆曾经算过笔账。 从10年开始的六年间,知网报价涨幅高达132.86%。 现在明白为啥中科院续订费会传出上千万了。 既然如此,知网为啥还活得好好的,难道没人敢和他分蛋糕,没人揭竿“起义”吗? 也不是。 市面上有诸如万方、维普这类文献库。 但,纵使他们收费低到只有知网的1/3甚至更少,也架不住知网那六千万文献数量和99%的权威文章含量。 类似的困境在国外也有。 比如更资本更垄断的Elsevier爱思唯尔,他们的收费比知网还贵十倍,单篇论文出售价10美元都算便宜的。 而且,出售所得还不会进入作者口袋。 于是90年代末国外为了对抗爱思唯尔的霸权,创办了OA杂志及文献库,让学术界能免费分享研究成果,理解为一个免费但低配版的知网就可以。 OA至今30多年,收录500万+文献,还算成功。 那国内可不可以也照搬这个模式呢? 只能说,难。 知网背后是几乎有全国大学在买单。 他们之所以敢明目张胆耍流氓,除了正经大学确实需要文献支持做研究,更是吃准了部分学校要提高知名度和所谓学术性以更好地招生。 这里讲个骚操作。 有的大学在学生提交毕业论文时,强制他们给签「授权书」,相当于论文的卖身契。 签定后,学校会把论文提交给知网收录。 明面上学校因为论文被知网大量收录,获得了外界“学术性很强”的评价;知网方面,也算填充了文献库,可以用来为涨价作合理理由。 转过头,交易又成了这些学校和知网议价的筹码。 表面学术,实则商业。 用这套把学术搞得满是铜臭味的是谁呢?知网背后的「同方股份」。 天眼查APP显示,同方知网是同方股份旗下的「全资境外子公司」,由外国法人独资成立。 土生土长的知网原来是个外企? 不完全是。 在同方股份和知网之间有一家「知网国际控股」,法律意义上它才是知网的实际控制方。 而知网控股是在开曼注册的。 了解资本市场的朋友应该猜到了,这类注册地为开曼,实际业务和运营在国内的企业,舍近求远只是为了合法避税而已。 本质上知网还是国资的。 所以,知网的后台还在比同方股份更高的山上。 许多年前,知网还隶属清华系资本,直到2019年末,中核资本宣布收购同方股份并在1年后走完了流程。 至此,知网已经完完全全是个「国字号」。 但最大的问题就出于此。 作为给国人服务而创立,且国字号的公司,居然把同样国字号的高校整得苦不堪言,甚至欺负到中科院头上。 这不本末倒置了吗? 知网的“硬气”夸张到,曾经有教育部的专家组成员,和包括中大等广东几十家高校图书馆负责人,联合发起针对知网涨价太高的谈判; 知网那边的态度仍然是「1分不减」。 强如北大都试过因为收费太贵而考虑停用知网。 知网能凌驾于这么多高校之上,还能长期不被动摇,背后的后台居然那么大的吗? 另一边,国有企业即使再大也是受监管的。 关于这点,媒体几乎每年都会报道知网又如何涨价、如何霸道搞垄断等,连官媒都亲自下场。 比如新华社,够“国字号”了吧,去年赵教授状告知网后,他们转发了知网败诉的报道。 还有就是人民日报,堪称知网死对头。 去年赵教授案后人日1天2评,严厉拷打知网侵权,最近的事发生后他们更加直言需要反思。 媒体这块,知网已经是恶名昭著。 换作其他企业被官媒如此报道评价,早关门整改了。 大米饭印象最深是前年的茅台天价,当时人日甚至没亲自下场,仅让旗下公众号发了篇推文。 不到半年后,茅台被市监局点名了。 但类似情况发生在知网时居然从来都「无事发生」。 哪怕规定给高校订阅费打个折扣呢? 这么多年了,知网只在硕博论文上降过价,其作用之微,相当于兰博基尼5元优惠券。 这么一家有绝对防御,能无视舆论我行我素的企业,到底背后是什么样的能量? 所谓「后台」,难道比知识的力量更大吗? 历史上,和知识作对的都没有好果子吃,知网要再不摆正身份,终有一日会被反噬的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