抖音粉丝购买 85年前的今天,一家中国最牛的书店诞生。 它曾是每个人的童年回忆: 夏天去蹭空调; 书只看不买; 一待就是一整天。 它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: 书价从不打折; 永远开在繁华地段; 看似冷清却屹立不倒。 它就是—— 新华书店。 图源:视觉中国 在如今,互联网买书如此方便,线下书店疯狂内卷的时代; 新华书店,从不参与厮杀,仿佛一个冷艳旁观者,经历了一批又一批同业者的更新换代。 这不禁让人纳闷: 这样的新华书店,是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存活的呢?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,新华书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? 与你想的不一样 新华书店其实很赚钱 表面上看,新华书店实在不像赚钱的样子。 毕竟这么多年来,每个人都深切感到实体书市场的衰落。 以前印象里的传统书店很难见到了; 取而代之的,是各种装修精美的网红书店。 图源:视觉中国 这些店不仅卖书,也卖文具、文创产品、咖啡茶点,甚至会把场地出租出去办活动、讲座,来开拓不同的收入来源。 相比书店,更像是“与书有关”的文化交流场所。 因此很多书店最大的营收,靠的就是卖书以外的收入。 与之相比,新华书店沿用至今的红底白字招牌; 未改变的传统书店装修风格; 怎么看也拼不过那些网红书店。 图源:视觉中国 并且以往在书店,大家就已经是看得多,买得少了。 如今随着线上卖书平台的兴起,实体就更卖不动了。 经常是大家在书店看到什么好书,就拍一下封面,再去网络上买,一本能便宜近一半的价钱。 由此可见,新华书店面临的境遇: 在线下,没有网红书店精致的吸引力; 在线上,价格又打不过天天有折扣的网络卖书平台。 图源:视觉中国 但如果告诉你两个数字,你一定会觉得难以置信。 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(对就是李国庆抢公章的那个公司),曾在20周年时透露当当2018年的销售数据: “销售额116亿,经营利润4.7亿元。” 听起来是相当不错。 但同一年,新华书店的销售额,你知道是多少吗? 竟然有1278.62亿,比当当高了10倍! 背后的秘密呢?其实说来也简单。 首先,新华书店承包了国内大部分教辅教材的出版发行,每年这一块的收入就可以自给自足。 其次,虽然新华书店多开在一个城市的繁华地段,但和其他需要支付巨额租金的地方不同;新华书店都是自有地产。 不仅没有租金,大大节约了成本,甚至还可以通过租赁场地的方式,赚取额外的收益。 图源:视觉中国 这主要是因为,新华书店从成立之初,定位就不是一家书店,而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。 这与它的创建历史是分不开的。 在炮火中建立 以星火势燎原 1937年的今天,延安建立了第一家“新华书局”。 为的是给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《解放》周刊创刊。 对抗日战争的胜利,《解放》周刊可以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。 很多领导人,都曾是《解放》的撰稿人。 作为其出版发行的载体,新华书局在同年10月,正式更名为“新华书店”,名字被沿用至今。 这可以说是在炮火中诞生的,最根正苗红的书店。 “新华书店”这四个字,也是由毛主席亲自题书,经过数度修改,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。 图源:视觉中国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,及时有效地对战事情况、指导思想的传播,是非常重要的。 为了承担起责任,除了刊物图书之外,新华书店还负责印刷军用地图、邮票等刚需物品。 并将这些东西及时交付前线。 在炮火中开书店,显然并不容易,困难又危险。 当时,作为书店工作人员的只有七人,大部分是红军战士。 在一盏青油灯下,他们配书,捆包,军贴头……常常忙到深夜。 第二天一大早,再将这些书用扁担挑起来,趟过河水,送到城里邮政局寄出去。 有些邮局到不了的地方,就要人力扛着送去根据地。 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。 但再危险,也没有阻止新华书店在中华大地开花的脚步。 那个时候,每拿下一个根据地,就要就地建立四种设施: 银行、邮局、供销社,以及——新华书店。 战争中的新华书店,是人们的精神食粮,为人们带去了新的希望。 也因此,书店曾多次受到日军的轰炸,很多人因此牺牲。 1941年,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,及其陈庄门市部在河北灵寿县陈庄成立。 没过多久,门市部就遭到了侵华日军飞机轰炸。 当时的第一任分店经理罗军,以及发行员王吉贵双双牺牲。 1942年,太行山,日军发起了大“扫荡”。 当时华北新华书店的同志随部队进行转移,不料却在辽县十字岭与日军遭遇。 最终经过激战,书店里二十多位同志牺牲了 这些浴血奋战的历史,都给新华书店笼罩上一层鲜红的底色。 那时每一个书店同志,都是英勇不屈的战士。 因为他们的坚持与牺牲,使得新华书店走过枪林弹雨。 他们值得我们铭记。 新华书店 从来不只是书店 “哪里有革命根据地,哪里就有新华书店。 哪里有人民群众,哪里就有新华书店。” 这是当年新华书店的口号。 如今看来,它也真正地做到了。 和城市里琳琅满目的图书市场,以及眼花缭乱的电商平台不同。 在国内一些偏远的地方,既没有书店,电商平台也送不到。 这些地方的人要怎么看书呢? 靠的正是新华书店的“背篓精神”。 每年,新华书店都会派员工将书本放进背篓里,跋山涉水送到那些没有书店的偏远地区,送到老百姓手里。 如果有的人没钱买书,也可以用物品交换。 就是靠这些“背篓”,新华书店渐渐建立起一个农村图书发行网络,让大山里的人、偏远地区的人,都能有书读。 图源:新华网-显影中国 而一些比较落后的乡村城镇,没有建立图书馆的能力。 这时,新华书店就担起了成为图书馆的责任。 而它所做的这一切,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有书读。 曾经的新华书店,在枪林弹雨中诞生; 成为人们在战争中的精神慰藉,成为新思想传播的土壤。 后来的新华书店,是所有人的童年回忆; 是一个你愿意除了玩耍,唯一愿意在里面泡一天的地方。 而如今,新华书店是一些人“用知识改变命运”的希望。 是在成长过程中,逐渐开拓眼界、认识世界的窗口。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: 新华书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? 它存在的意义,就在于它从来就不只是一个书店。 类似的设施,其实我们还能想到很多。 比如,有人的地方,就使命必达的“中国邮政”; 比如,即使每年赔本,也要为人们提供便利的“扶贫小火车”…… 它们的存在,从不为了赚钱。 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国人都能获得便利。 为此,它们坚守自己的使命,从不动摇。 有一个网友曾说过: “新华书店从不会赶你走。” 而它从成立之初一直坚持的使命与初心,也未曾改变: “不惜代价,给国人一个读书的机会。” 这样的坚持,值得我们的尊重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